你不在聚光灯下,大胆做自己吧!

发布时间:2020-08-17

分享:
 又到了新学年开始的时候,一大批萌新来到他乡,即将开始新的征程。但除了期待,大部分萌新在新的环境中多少还有些“瑟瑟发抖”:我这么做会不会丢人?我在校园里穿这身衣服合适吗?学长学姐会不会嘲笑我?同学会不会觉得我笨手笨脚的?我一个人去食堂会不会被人觉得不合群?如果给他们留下奇怪的印象,那我这几年就完了……

这样的紧张很正常,但也大部分都没有必要,因为其实——除了我们自己,真的没有那么多人会那么关注我们。而这些想法的出现,就是“聚光灯效应”在“作祟”。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聚光灯效应是什么?

聚光灯效应,又称焦点效应(spotlight effect),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。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,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,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。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。它的表现是,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,换句话说,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,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,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,要多得多。 



实验

1999年,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姆·季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·萨维斯基在期刊上发表“聚光灯效应”的实验,验证了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,是所有情境的焦点:


他们要求受试者穿上印有过气歌星头像的T恤,走进已有5人的房间。研究人员先询问穿T恤的受试者,觉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这件有点糗的T恤?再去问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头像?结果显示,“穿T恤的学生”觉得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,但是针对其他5人的调查,却只有1成看清楚T恤上是什么图案。



如何克服?

首先要提醒自己,别人的注意力并不在你身上。根据一项研究,人们对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。“聚光灯效应”只存在于你的头脑中,而非真实情况的反映。为了转移注意力,多问问自己,周围的墙纸是什么颜色?别人都穿了什么等等。


其次,参加聚会前,弄清楚自己的目的。尝试心理暗示:“我紧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别人肯定也和我一样紧张。”


再次,调节自己的呼吸。太“自觉”会让你产生身体上的连锁反应-心悸、出汗、视线狭窄。深呼吸几次,配合心理上的暗示,症状会大大缓解。


另外,如果你常把聚会看成一次“考验”,那是因为你太在乎别人的看法。你感觉自己在他们眼中是失败的、消极的。勇敢抛掉这些不正确的“假设”,因为这些想法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。


因此,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目光,大胆做自己吧!

转自:招生考试之友



责任编辑:

友情链接